**中美贸易战"加时赛":稀土争夺战背后的战略博弈**
华盛顿的关税大刀终于砍不动了。5月14日,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将价值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进口税率从120%腰斩至54%,连原定6月实施的200美元固定附加费也紧急叫停。这已是特朗普政府一个月内第三次在关税问题上"战术性撤退",而导火索竟是中国稀土出口许可证的分配——德国大众汽车和越南企业拿到了通行证,美国买家却被晾在一边。
这场被《华尔街日报》称为"21世纪资源暗战"的博弈,始于4月底中美日内瓦谈判后的微妙休战。虽然双方将部分商品关税降至10%,但涉及电商小包裹的关键条款始终悬而未决。美国快递业内部数据显示,实际执行税率已悄悄降至30%,比官方口径还低15个百分点。这种"说一套做一套"的操作,暴露出白宫在暑期消费旺季前的焦虑——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的库存警报比关税大棒更让特朗普头疼。
中国反制策略的精准度令人惊叹。当美国将稀土关税抬高到145%时,中方并未对等加税,而是收紧出口管制。全球90%的稀土精炼产能握在中国手中,这种"卡脖子"战术直接打乱了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供应链。五角大楼去年耗资12亿美元建设的稀土分离厂,至今连试生产线都未完工,而中国供应商给欧洲客户的交货周期依然稳定在两周内。
大众汽车获得稀土磁体出口许可的消息,像一记漂亮的"声东击西"。路透社披露的细节显示,四家中国稀土龙头企业的出口配额明确标注"不含北美市场"。这种差异化供应策略,既保住了欧盟这个最大贸易伙伴,又让美国尝到"技术断供"的滋味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很说明问题:2023年第一季度,中国对欧稀土出口量同比上升18%,对美出口却创下十年新低。
特朗普在推特上强调"中美关系从未如此好"的当天,美国商务部悄悄将35家中国稀土企业列入"未经核实清单"。这种矛盾举动揭示出深层困境:既要维持特斯拉等企业的电池供应,又不想放弃关税武器。就像NBA季后赛的"砍鲨战术",明知犯规还要硬上,结果往往是赔上犯规次数还输掉比赛。
稀土战场的最新动向折射出大国博弈的智慧。当美国用关税强攻时,中国选择在资源端打起了"技术防守"。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公司试图在马来西亚建稀土加工厂,却因环保问题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产;美国MP材料公司在内华达州的矿山,至今仍需把原料运到中国精炼。这种产业链上的"降维打击",比关税数字的增减更具杀伤力。
贸易战的记分牌上,最新一轮较量的胜负已见分晓。美国零售联合会预测,今年暑期消费季的进口商品缺口将达230亿美元,而中国稀土企业的欧洲订单排到了明年春天。就像围棋大师的让子局,看似退让的每一步,都在为终盘胜利积累势能。
这件事情,你怎么看?欢迎大家点赞、评论、分享,参与到互动中来!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